icon 返回所有新聞

「”消解與重構”一趟人類學的景觀筆記 - 鄧國豪個人作品展」開幕熱鬧紛紜!

 

「”消解與重構”一趟人類學的景觀筆記  - 鄧國豪個人作品展」已於11月16日(星期五)在澳門全藝社盛大開幕。許多來自文化藝術界人士以及媒體均到場支持,包括澳門博物館館長呂志鵬先生、澳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彼得托馬斯博士、東方基金會駐澳代表高碧嵐女士、澳門創意空間總監Lúcia Lemos女士等,以及一眾本地藝術家及文化界人士。展覽當天人來人往,熱鬧紛紜。

 

 
當天開幕剪綵儀式
 
 
嘉賓與藝術家們大合照


 
藝術家鄧國豪

 

作為一個社會學知識背景的藝術家,國豪則反過來自覺地以“田野方法”來重塑自我。“問卷調查”式地以某一主題拍攝不同場景的圖像,或圍繞某一物件區域拍攝其不同層面——其間並不涉及主觀意圖的先行置入。以客觀、近乎外在的方法來懸擱主觀,以模式化重複拍攝過程的強制性使自己對作品的控制欲失效,從而讓最不可避免的、最深處的自我以殘餘的方式被揭示。

所謂“景觀”,原指消費社會割裂現成生活的真實,把人群的目光和意識引導到欺騙性的龐大幻覺。國豪重新界定「景觀」的概念:不被注視的日常物被稱為「景觀」,或通過影像的形式語言成為凝視的中心,或通過疏離化的新視角而使其習焉不察的無意義煥發出不確定的新意味。我們知道,諷喻是一種委婉地借此言彼的方式,不可做一種象徵寓義的解讀。國豪的美妙隱喻源於他消解了背景資訊的文字說明。這種隱喻的發生動機並非審美、抒情,也可能是自我審視後的隱微寫作……展現一種相顧而曲言的方式本身同樣是藝術。

 

 
圖, #練習: 陳述-分類-預設-模型-例證01, 鄧國豪, 28 x 40 cm * 2, 藝術微噴, 2018

 

延續這一思路的《筆記》系列中,國豪詼諧地使用涂爾幹的術語,把機械地運用握手符號的公共雕塑起名作《有機團結》,而通過「景觀化」重拾中心位置的遮陽傘卻反而是《機械團結》;《追尋象徵》在人類學中可以指找尋普世性的文化深層結構,也可指找尋特定文化系統裏的意識形態,但在國豪這裏,也有可能是意指當下社會的「象徵缺失症」:一個詞只能對應一個物,具有豐富內涵的象徵失效了,筆記作者知不可而強為地黽勉⋯⋯

 


 #筆記: 平均分佈, 鄧國豪, 100 x 47 cm, 藝術微噴, 2018


 
#筆記: 機械團結, 鄧國豪, 15.2 x 10.1, 藝術微噴, 2016

 

是以,國豪為自己展覽命名:一本可以試錯的筆記,一趟時有迂回的旅途;解構,為了再結構。

「”消解與重構”一趟人類學的景觀筆記  - 鄧國豪個人作品展」獲澳門特别行政區政府文化局贊助部份經費,媒體合作夥伴包括:今日澳門及句號報。展期由十一月十七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歡迎各界人士參觀。

 


 嘉賓欣賞著參展藝術家鄧國豪的作品

 

澳門全藝社位於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265號一樓,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六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七時(週日及公眾假期休息)。如欲查詢更多展覽詳情,請瀏覽全藝社網頁:www.afamacau.com,或於辦公時間內(週一至週五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致電2836 6064,或電郵至info@afamaca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