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返回所有新聞

「一加一」——澳門+上海跨城市藝術家專題展覽即將於上海朱家角開幕!

為加強本澳與外地藝術家之文化藝術交流,澳門全藝社(AFA)於去年策劃「一加一」跨城市藝術家專題展覽計劃,以「一加一個城市」的藝術家聯展形式進行,是次展覽的目的地為上海朱家角的No Name Studio畫廊,展覽包括了五位澳門藝術家與五位內地藝術家,將於2023年2月26日下午2:30正式開幕。展覽的目標為雙方藝術家與藝術團體之交流;拓展本地與外地之藝術策展平台;期望透過聯合策展項目為澳門藝術家及本地藝術生態帶來更多外來刺激,縱橫拓展國內外與澳門藝術的深度聯繫。



「一加一」——澳門+上海跨城市藝術家專題展覽

去年12月份,參與是次聯展的澳門全藝社藝術家團隊出發上海進行五天的交流,參觀了當地的畫廊與藝術家工作室空間,與No Name Studio的創辦人之一關敏佳進行策展討論,並密鑼緊鼓地進行創作。是次參展的澳門藝術家包括朱焯信、李嘉瑩、邵梓維、李曉琳和郭恬熙。內地藝術家包括時橙橙、錢儒雅、文廣、李大憲和No Name的藝術家團隊羅旭(Carlo Maria Rossi)與關敏佳。




朱焯信是次展出四幅澳門舊黑白攝影與拼貼作品與四幅新創作的上海彩色作品,題為《金銀滿屋》,藝術家自述:「金與銀聯繫著彼此,在經濟掛帥的當下在不起眼的澳門與上海老房子貼金貼銀,能讓大家對這些老舊衰落的風景刮目相看嗎?」現代中國人總是喜新厭舊,古老有特色的建築物往往被建築發展商所新建的高樓大廈所取代,這「金銀滿屋」所指的財富與價值觀所帶來的是利益或損失,值得我們深思。



李嘉瑩的電腦數碼成象藝術作品《澳門之蓮》則著墨於蓮花作為澳門的象徵,藝術家把過去二十二年的澳門博彩收入數字作為數據(1999年年底至2021年),以電腦程式建構出一朵蓮花。再透過藝術作品《城市系列#04》,描述與水相連的城市夜景,藝術家說:「有人類的地方就有光,城市像不分昼夜的生物。作品中的城市大樓受心電圖的聲音影響不斷興建與消失,而該聲音也代表著人類的活動」。



邵梓維的《立體聲頻道()》作品,包含兩個獨立的音軌。藝術家於2022年12月18日乘坐珠海飛往上海的航班進行是次「一加一」聯展的第一階段交流,並於2022年12月23日從上海返回珠海。他錄製了兩次航班的聲音並將它們輸出為同步立體聲音頻。藝術家介紹作品說:「立體聲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音響系統,如廣播、電視、遊戲、電腦、音樂、電影等。立體聲讓音響工程師創造多維的聽覺效果,傳遞給觀眾更好的感知體驗。實現立體聲的方法是使用兩個或以上獨立的音頻通道/揚聲器,從各個維度重現聽覺的印象,就像在自然聽覺中一樣。」



李曉琳的錄像作品《看見藍色》描述了她對媽媽的情感,她的實驗風格的錄像由她親自用粵語陳述媽媽在澳門的故事,透過影像把這個海邊的城市帶到另一個海邊的城市,訴說著她內心對媽媽的憐惜和遺憾,情感就是連結兩城之間的載體,讓觀眾透視藝術家對「母親」的情結。於展覽現場,李曉琳專程於開幕前一星期到達上海,在畫廊的牆身上作畫,壁畫作品《疑問(之一)》風格懷舊,似是往日六、七十年代的電影宣傳畫報,傳播的訊息文字看上去語言簡單,卻帶有深沉的潛意識反諷意味。



(效果圖)

郭恬熙的文字標語則以兩種方言為創作主體,去年12月份藝術家於上海交流之行感染了新冠病毒,在酒店內經歷了三天的發病過程,後來帶病回到澳門,最終由「陽」轉「陰」,並創作了兩首詩:用上海吳語寫的《上海阳记》和用粵語寫作的《澳門陰記》,藝術家本不諳吳語,但利用了《上海話大辭典》寫作出連自己都不懂發音的吳語詩歌,再用母語粵語駕輕就熟地寫了《澳門陰記》,然後把兩首詩分別打印在紅色底黃色字的大型標語上,掛在上海朱家角展場內外,這兩首看上去內容古怪的詩,是藝術家對「一加一」兩個城市的幽默回應,兩種南轅北轍的方言,透過新冠病毒的感染連結起來,玩味甚濃。



時橙橙的《New Language》電腦成像視頻作品,如藝術家自述,內容探索「身體作為我們傳遞部分表象意識的翻譯器。在未來世界,當意識並不需要通過身體介質傳遞時,身體的物質存在變得失去意義,我們的身體或許是破碎的,抽象的,而意識或許會通過光的折射,顏色的反饋來實現」。



錢儒雅的《易碎品》是藝術家於2019年年1⽉開始的項目,一開始她做了一個縫著軟鏡⼦的面具,後來逐漸發展成面具加衣服。這個全身鏡⼦的⼈出現在各種環境中和人們產生互動,因為光線的關係,有時候它⾮常顯眼,有時候⼜因為反射了周圍環境而變成了隱身衣,彷彿消失了⼀樣。藝術家自述:「這有點像個體和群體的矛盾關係,我們都希望⾃己是最獨特的那個,但同時⼜很希望⾃己屬於某個群體,⽽所有⼈都努力變得獨特的時候,好像變成了一種『普遍的獨特』,冺然眾人」。



文廣的作品《山石》,透過油彩和丙烯酸酯描繪電腦的3D成像的山石風景,這種用人手繪畫的虛擬景象,特顯了人工智能的VR、AR和元宇宙的想象空間,卻反過來,以人手製作一般以數碼計算出來的「效果」,藝術家的作品彷彿在探索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連結,超越功能性的「結果論」,回歸本我,尋找屬於人類本源的創作慾望。 



李大憲的《兩把椅子》「用最原始的印刷術與最簡單的機械操作的結合,將數字一層層漏印於畫布或物件上,具有當今社會大量複製的生產特徵。同時將自己對於數字的敏銳思想帶進繪畫之中,使作品形成了獨特的、用數字構成的各種空間與形態,表現出當下社會的人文狀態」。



No Name的藝術家團隊羅旭(Carlo Maria Rossi)與關敏佳的作品《他人的無意識影響》是一個聲音造型藝術裝置,白色的抽象有機形狀內置有聲頻裝置,會發出不同波段的音波,讓裝置中間裝有的黑色液體出現不同形狀的漣漪。音頻與液體之間無形的連結是作品的核心理念,「看似無法察覺的聯繫在每個人的社交圈中產生漣漪效應。這種聯繫不斷地影響著個人的情緒和行為,從而決定了未來的無限可能。他人的意識和行為在不知不覺中極大地影響著個人未來的道路」。



縱觀澳門與上海藝術家們的作品,內容與創作媒介互相呼應,時橙橙的《New Language》對應澳門藝術家李嘉瑩的同類型作品《城市系到#04》,透過抽象的電腦成像的想像空間,探索外在城市與內在意識的演變。錢儒雅閃耀的鏡片在城市中行走,對應澳門藝術家朱焯信閃爍吸引的《金銀滿屋》,探索城市環境與人之間約隱約現又稍縱即逝的互聯關係。文廣的手繪《山石》虛擬景象對應澳門李曉琳的手繪懷舊風格壁畫,探索畫作傳意的效果與功能性的超越。李大憲把數字印刷在物件上,對應郭恬熙的文字印刷在大型標語上,不同的語言(數字/文字)、方言(吳語/粵語),宣示著藝術家對人生不同面向的理解與表達。羅旭與關敏佳的《他人的無意識影響》聲音裝置作品對應澳門邵梓維的《立體聲頻道》,探索聲頻的不同維度,從澳門到上海,從聲波到震動,這些藝術作品揭示萬物之間那無形的連繫網,在上海朱家角No Name Studio的空間裡互相依存,又各自精彩地展開。

「一加一」  — 澳門+上海跨城市藝術家專題展覽將於二月二十六日下午二時三十分於No Name Studio 上海朱家角工作室開幕。地點為東市街145弄6/1 ,展覽廳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六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七時,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展期由二月二十六日至三月二十六日,歡迎各界人士參觀。


全藝社辦公室位於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265號一樓,辦公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如欲查詢更多展覽詳情,請瀏覽全藝社網頁:www.afamacau.com,或於辦公時間內致電2836 6064,或電郵至info@afamaca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