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返回所有歷史展覽

「流量密碼?——藝術與大眾的討論」趙小黎、吳析夏雙個展

藝術與大眾之間的關係始終錯綜複雜,是創作者與觀眾的接受和詮釋之間的動態互動。在數位時代,這種關係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而變得更加難分難解,「流量」內容的概念佔據了主導地位。這次由全藝社策展,並與多維體驗藝術空間Artelli共同統籌的展覽「流量密碼?——藝術與大眾的討論」,邀請了擁有千萬網絡粉絲關注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趙小黎,和曾在網絡世界引起廣泛討論的中國澳門跨媒體藝術家吳析夏── 在Artelli舉辦雙個展,旨在探討「流量密碼」和大眾的審美體驗如何塑造和被數位環境所塑造,探討這種背景下審美判斷的決定因素,探索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大眾對藝術家和作品的評價。藝術審美是由藝術家決定?還是由藝術界權威決定?還是由大眾決定?從歷史上看,接觸藝術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機構和學術界守門人的控制,在藝術與大眾的日常生活經驗之間造成了一定的距離。然而,兩位九十後的年輕女藝術家不約而同地在網絡上「走紅」,受到大量公眾的關注,是意外還是有某種密碼可循?

 

在抖音上,趙小黎的作畫方式十分「狂野」,她剛開始受到關注是在街道上收集被棄置的廢物,然後把它們轉化成吸引眼球、受人矚目的藝術品。後來她開始越畫越瀟灑,會隨意將顏料揮灑在畫布上,用手指、玫瑰花充當畫筆,她在抖音的繪畫行為藝術視頻獲得了上億人的點讚紀錄。但伴隨而來的除了有粉絲追捧,也受到爭議和批評。有人質疑她的藝術水準,有人質疑她「擺拍」,還有不少無端攻擊。(《解放日報》評)

 

而另一邊的吳析夏,從兒時起在家庭的影響下學習書法和繪畫,使得書寫已經成為了她溶於血肉無法割捨的一部分,對她而言,女性更是無法割捨的身份。她曾經在其行為藝術中,將自己困在密閉球體內反覆書寫著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將文章中的每個「之」字畫成男性的視覺符號,然後在氣球內被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悶至快要暈厥時才破球而出。這件充滿挑釁意味的行為藝術作品立刻在網絡世界中被熱烈傳播,也達到了上億的播放率。作品在獲得關注的同時,也遭受到對於「行為藝術」的不理解,認為她的行為「無用」,藝術「無意」。

 

網際網路有效地實現了一種普世的民主化,將每個人都轉變為潛在的評論家、策展人,甚至是藝術家本身。這種新獲得的能動性導致使用者生成內容的激增[1] [2] ,以及藝術消費和評估方式的轉變。每天傳播到的海量內容需要一種快速的評估體系,這種體系強烈依賴即時的情緒反應和易於理解的形式。這就是點「讚」按鈕的用武之地——這是一個看似無害的數位手勢,卻在數位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一個「讚」代表著認可、享受以及在自己的網路中分享的願望。雖然個人點擊「讚」按鈕的動機可能有所不同,但從總體上看,它們共構了一種集體品味和偏好的嘉年華。

 

藝術所要求的那種隱藏在每一個個體能力中的到底是什麼呢?我們看到趙小黎的個體畫像是女性成長中所蘊涵的青春之美,是少女稚氣又單純的幻想世界中的勇往直前。藝術不是紙上談兵的空洞理論,而是身體力行的堅持,她所潑灑出的顏料,是一種宣洩「致青春」的行為符號,在「高深」的藝術理論世界之中,她不發一言,倔強地持續創作自己喜歡的畫,迎面而來的竟是千千萬萬大眾傳媒觀眾的喜愛。趙小黎的成功,源自她忠於自己且勇於表達,讓觀眾看到的是她作品中的「自己」,感受到一種被真實情感抒發所帶來的審美快感。她在芸芸眾生中破繭而出,是她那難能可貴的本真與率性,既為藝術而生,卻不被藝術所困。

 

至於吳析夏,則站在這「藝術」與「大眾」討論的另一端,她的先鋒藝術雖然大膽,但起初不形於色,把自己囚禁在球體內,一筆一劃,反覆進行,雖然也是一言不發,卻向內引爆大眾傳媒對當代藝術的迷思。她用自己的身體,喚起大眾對自己身體的思考與觀照,這是「以身觀身」的表範,她犧牲自己所呼吸的每一口氣,成為一些人對女性藝術的 「出氣袋」,她所指向的,正是大眾對於當代藝術的思考與迷惑。約翰·杜威在《作為經驗的藝術》一書中認為「藝術突破在一般交往中無法逾越的障礙……這些障礙存在於公認的思維方式中,存在於毫無保留的實際表像中。」吳析夏的現場行為藝術,書寫並審視性別所能投射出的二元矛盾。她置身於幾近缺氧的空間裡,在觀眾疑惑的注視中,揮毫落筆留下痕跡。她的作品把女性的表皮揭下,藏入內臟,哀惋而發人深省。吳析夏標誌性的「子宮」是女性創傷的符號,是揭發女性被傷害的密碼。

 

是次展覽是兩位藝術家首次同場展出,以雙個展的形式舉行,趙小黎作為中國社交媒體首位千萬粉絲級的女性藝術創作者,首次在澳門舉辦展覽,展出其最標誌性的女性人像畫作和雕塑。吳析夏自從2020年從美國麻省大學畢業回國後,於澳門工作及生活,活躍於國內外的藝術圈,最近於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個展,此次澳門展覽她將展出其最新創作的油畫和裝置作品。「流量密碼?——藝術與大眾的討論」展覽貫穿兩位女性藝術家各自的創作脈絡,都是由外至內、從內而外針對女性身體與形象的探索,帶觀眾遊走在流量的吸引力與張力之間,引發人們對女性形象、對藝術、對流量的多重思考。

 

學術指導:陸蓉之

文:郭恬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