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建構」— 造型藝術系列專題展覽之二:「無聲的噪音」— 李敏智個人作品展
澳門全藝社2022年度計劃之一「解構.建構」——造型藝術系列專題展覽的第二部份,邀請了旅居澳門的韓國女藝術家李敏智(MJ Lee),展出其六件最新作品。作為其首次個展,「無聲的嘈音」——李敏智個人作品展是藝術家解構自我與重整建構的一次藝術宣言。
1986年生於首爾,MJ於初中時期便開始於當地的藝術學校接受藝術教育,後來於韓國梨花女子大學雕塑學士學位畢業後再於英國進修。2016年移居澳門,並於本地設有工作室,過去六年曾多次參與澳門全藝社、牛房倉庫、國際女藝術家澳門雙年展等組織的展覽,曾參與於中國長沙C+C國際媒體藝術駐留項目,並於2020年獲澳門東方基金會藝術獎的榮譽獎。她的藝術媒介多樣,包括雕塑、攝影、錄像藝術、行為藝術、裝置、文字等,她的作品常涉及性別與性的議題,藝術家用自己的身體來創作,對李敏智來說,體液如眼淚、血等也成為了塑像的物料。
是次展覽展出六件作品,其中較大型的是錄像裝置作品《當我試圖把你洗掉時,一次又一次。我忘記了自己,但我的肉體卻沒有忘記。每一滴都在我的肉體上潰爛。》,作品由九個屏幕組成,九個畫面呈現同一個女性的裸體,在花灑下洗澡的身體在時而中斷的畫面上閃爍,鏡頭角度造成的被窺探感,在閃爍不定的畫面中引起張力,女性身體處於脆弱的暴露狀態,暗示著性侵犯的危險。圖像的閃爍頻率是一首「摩斯密碼詩」,是藝術家為她的痛苦所寫的。
這種對悲劇的再現可以被描述為一個「Catharsis」(淨化)過程。Catharsis來自希臘文,有清洗和淨化的意思。從西醫學解釋,是一種「導瀉」的過程,特別是清除女性經血的醫學程序。從哲學角度來說,由阿里士多德所提出,是一個透過對悲劇等的藝術作品的觀賞而達到的感情的淨化。或從心理學角度,catharsis是一個讓潛藏的壓抑情緒得以抒發的方式,透過對創傷事件的重演,讓內在的不安情緒得以曝光、顯現,被接納的負面情緒終於獲得釋放與安慰。
作品《給肇事者的信 No.1-9》(Letters to perpetrators No.1-9)用透明的墨水寫在白紙上,是看不見的文字,或者在女性內褲上縫上的布萊葉盲文,盲人要用手觸摸才能理解的文字,是女性內褲上最私密的密碼,作品《咒語 1》和《咒語 2》分別為女性成人和小女孩的內褲。這些密碼是無聲的嘈音,被道德與審判目光所壓制。
作品《你要在我的花園裡做夢嗎?》(Shall you dream in my garden?)是李敏智於父親臨終前所拍攝的影像,現在,密碼要通過死亡之火、形式的淨化、焚燒紙張或信件的儀式,來結束業力的循環,還是最後的救贖?
阿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寫道:「用引起憐憫和恐懼的事件來完成對這種情緒的宣洩淨化(Catharsis)」。《詩學》是西方文明第一部系統的美學和藝術理論作品,為西方文論奠定了基礎。阿里士多德所指出的Catharsis,和藝術有密切的關係,悲劇(藝術形式)的重新建構,正是為了把引發強烈情緒的經驗重現在眼前的藝術作品中,以達到心理上的解脫,它是對感情和情緒的清除,或疏散。
然後作品《霜凍》(Frost)是眼淚。悲傷的情緒透過眼淚被釋放,眼淚被收藏,被放置在瓶子裡,展廳的牆上。戲劇性的佈置讓觀眾進入一個儀式的空間,在經歷情緒的當下,當舊有的逃避模式被直觀的影像、物件、語言密碼所取代,透過藝術重整過程,情緒從而得以釋放,藝術的療癒作用,可從Catharsis的淨化過程中體現,是藝術家對創傷的直面處理,需要極大的勇氣,在簡單物件(女性內褲)、語言文化(布萊葉盲文)、人體(包括眼淚)的組織與安排中,看到藝術家對自我狀態覺知與轉化其為藝術語言的拿捏,超越了惡性事件本身,昇華至創作性的層面,把嘈音轉化成無聲的詩句,撫平創傷的身心靈。
策展人
郭恬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