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返回所有歷史展覽

「解構.建構」— 造型藝術系列專題展覽之一:「現成」— 梁敏婷個人作品展

澳門全藝社2022年度計劃之一「解構.建構」——造型藝術系列專題展覽,邀請了兩位年齡相約的八十後女藝術家參與,第一部份「現成」——梁敏婷個人作品展,由現居台灣的澳門藝術家梁敏婷展開。現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創作理論組博士三年班,梁敏婷身兼畫家和時裝設計師,她以家中飼養的貓為模特兒,多年來創作了一系列風格與造形獨特的畫作,將其設計的服裝融入畫面之中,是次專題展覽以十六幅大型尺寸作品為主,創作年份跨越2015-2022期間,主題探究藝術家自身的生命經驗,由女性成長時期的困惑,到成為母親後對當下社會與未來的反思。梁敏婷的作品結合繪畫與現成物作為表達媒介,是次展覽以「現成」(Prêt à Porter)為題,探討藝術家如何從「現」有的經驗轉化至創作的形「成」過程。

 

造型藝術(德文:bildende kunst / 英文:plastic arts)是藝術形態之一。德國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 (Emmanuel Kant) 在18世紀引入了「bilden」這個術語,在德語中「造型」(bilden)原義謂「模寫」(abbilden)或「製作似像」(eild machen),有形構、構作的意義。於是,探討「造型藝術」的關鍵,首先可以從「bilden」的意義展開。在康德的知識論說中,解構與建構是理解心智活動的方法,他提出的理論「先驗想像力」(德:die transzendentale Einbildungskraft, 英:the transcendental imagination)的德文字「Einbildungskraft」(想像力)中,就包含了「bilden」(建構)的意思。康德首先將心智活動解構成「感性」與「知性」兩個層面,在感性的被動接受與知性的主動理解之間,他提出了一個中介橋樑:即「先驗想像力」,所謂「想像」,是一種建構的過程。我們看到梁敏婷較早期的畫作(2015-2020),以貓頭人身作為解構後又重新建構的視覺象徵,她從「感性」出發,利用「知性」把她對生命的感受加以理性的解讀,然後透過「Einbildungskraft」(可譯作「構想力」)結合女性的身體和貓的頭部,最後達到她筆下的貓頭人身的藝術性表達。女性身體在解構與建構的過程中被重新塑造出來,人和貓之間的錯位結合,賦予了作品被更深層次探索的可能性,以作為藝術家對人生與創作關係之間的提問空間。

 

這種「造型」的方法,進一步地被發展。梁敏婷對畫畫創作與時裝設計進行了類似的過程,畫作的圖象塑造與時裝設計中的物料創作特性,被理性邏輯解構,然後透過現成物的「塑料/塑造」特性(plasticity),重新被建構在畫面當中,成為了藝術家作畫的風格。媒材方面,近年(2020後)藝術家以醫療用品與鏡子為材質,象徵「修復」與「尋找自我」。這階段的梁敏婷把以往強調畫作質感的作法,改變成以現成物空膠囊盛載著手縫珠,在鏡面上拼湊出當代繪圖軟件Adobe Photoshop中代表「透明」或「無」的格紋,這也是她要「解構」的過程,然後再重新建構圖像,她把自己的孩子的肖像滲透在半透明的格紋下,約隱約現地看到未來。

 

不論是貓與女性身體的結合,或醫療用品(藥丸)與手縫珠或鏡子所引伸的象徵意象的表面下,是藝術家對人生與藝術創作的思考與研究,更宏觀地看,梁敏婷正在解構的正是繪畫本身,她把作畫的傳統方法,從顏料逐步轉化至顏料與現成物混合創作,到了完全用現成物作畫的階段,畫不是畫,藥丸不是藥丸,鏡中所映照的,無非為萬法皆為自心的對外投射,現前所成就的,自然呈現,當體即是。

 

 

 

策展人

郭恬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