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返回所有歷史展覽

「內象.外象」— 意象藝術系列專題展覽之二:「走出具象— 張恒豐個人作品展」

藝術能夠促成自我認識,也是將這一成果傳達給別人的絕佳方式。——阿蘭·德波頓

 

張恒豐(阿豐)的作品首次讓我留意,是在2015年的澳門視覺藝術年展,他的素描作品《萬物說系列》被評為該年展『十佳』的其中一套優秀作品。

這套作品,阿豐運用碳筆,寫實地描繪了一些日常物品,然後用文字在畫面上直接標註了許多關於材料的標記,感覺有點像漫畫中的角色設計圖,後來我才知道,這套作品是阿豐籌備製作版畫作品的一組稿子。

時隔五年,今年初收到阿豐的邀請,擔任其最新個人藝術展的策展人,看到他近年的作品,與我記憶猶新的那套碳筆作品截然不同,一個系列全部運用顏色的疊加,讓各層的塗料自然向下流動沉積,偶爾見到一些塗畫時留下的筆觸,畫面中唯一顯得人工化是一些水平的直線或分界線;另一系列的畫作主要以黑色為背景,上面沉積多層色彩,細心觀察,在背景色中會見到一行行的文字,有些刻意未被塗色,成為畫面的構成元素。

看到這批近作,我很想了解阿豐怎樣從一種具像的畫風突變為這種具詩意抽象性的風格,他當中受過什麼影響?

20世紀初許多西方藝術巨匠都從學院派的具象畫風逃離,各人探索出自己的一套抽象語言,影響後世,甚至令現代藝術發展逐漸走向抽象與具象的對立。

康丁斯基發展出色彩豐富的詩意抽象畫面,蒙特利安發展出以水平竪直線分割畫面的抽象視覺語言。

阿豐近年的作品,就記錄了他走出具象寫實的畫風,嘗試尋找一種屬於其個人感覺的抽象表現。

原來這種變化,是他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攻讀碩士時期的研究,在譚平老師的指導下,阿豐以《地域·色彩—澳門審美文化的色彩》為論文題目,以澳門色彩為研究對象,從地域因素、不同方向的影響、不同階段的變化,對澳門的色彩進行藝術研究。其碩士畢業作品,就是研究外來文化與近代(至 2000 年前)、及受賭場外内的霓 虹燈影響的色彩變化,題為《霓虹下》的抽象畫系列作品從而誕生。

由於疫情的影響,阿豐有更多時間對藝術作出思考,自2020年開始,他以疫情下的生活狀態為動機,創作了名為《彩色欲望的瞬間》的系列作品,想要探討的,就是在這個世界上,自己描繪自己,恰恰在貼實那句最強大也最無力的話:生活就是藝術。

我之前提及康丁斯基與蒙特利安,是因為當我看到阿豐這批抽象作品,既看到詩意感性的一面,也看到謹慎理性的一面,阿豐走出了具象的畫風,進入了一個全屬個人的冒險探索,就像大航海時代的探險者,離開已知及安全的航道,去探尋未知的世界,難以估計將會遇上什麼的情況,能開闢新航線者將永留青史。

阿豐運用色層與抽象的語言,去表現其內心對城市、生活的感覺,然而,在畫面上仍可發現他受到的壓抑與束縛,可能是來自社會的制約,或是源自其探索的不確定性。

他以重複抄寫的文字及直線,在抽象的不確定中留下最後的具體依靠,以免完全迷失在探索之中,就像航海探險者的航行日記與定位儀器。

阿豐將要修讀博士學位課程,將會對其感興趣的藝術內容作更深層的研究,這次展出的作品,記錄著他藝術發展的一個階段,從具象走向抽象的勇敢探索,也是他透過藝術對其自我探知的真實記錄。

 

策展人
呂澤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