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新媒體」— 新晉藝術家專題展覧系列之二:「在光中—黃斯婷影像作品展」
黃斯婷於澳門全藝社的個展是作為「新世代・新媒體」— 新晉藝術家專題展覧系列的一部分。她出生於澳門,曾移居台灣。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及碩士學位,主修複合媒材,現居澳門並從事視覺藝術教育。
「光」是上帝創世時的第一個元素,因此也是宇宙創生與再生的第一要素。光也是構成視覺的基本條件,因此與視覺藝術息息相關:有了光,才有形與色、明暗調子與光影變化可言。因此,藝術家或者將光當作再現的主題,通常充滿了象徵;或者當作創作的材料,橫跨繪畫、雕塑、影像、裝置及各種新媒材。從古文明中光芒四射的太陽神,到中世紀聖像背後發光的金箔、以及教堂中的馬賽克與彩繪玻璃花窗;到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的明暗技法、再到現代藝術中的印象派、色光派、立體-未來派等等。最後,隨著攝影、電影、錄像等媒體的發明,並隨著當代藝術作品的去物質化(dematerialization),展開了「光與空間」運動,把光當作真實可感卻又難以捕捉的創作素材,以引發觀眾全新的感官體驗。橫跨有形與無形、真實與虛幻、理性與感官,且富含象徵意義的「光」,啟發了歷世歷代無以數計的藝術家。
黃斯婷長期致力於攝影、錄像以及影像裝置創作,這次的個展《在光中》由親臨羅馬拍攝的作品〈萬神殿〉拉開序幕,說明了她在回溯光之藝術史的同時,也試圖表達身處此雄偉歷史建物中的身心靈感受。整個作品聚焦在巨大穹頂上的「眼洞窗」(oculus,拉丁文「眼」之意),是整個建築的唯一光源,猶如上帝之眼,開宗明義的宣示了光的神聖及其與視覺的關聯。整體而言,13件作品清晰地指出藝術家對主題的思考,兼顧了光的再現與光作為媒材這兩條路線:不論是水面粼粼的波光、晨曦的光芒、雲上的太陽或閃爍的燈光,黃斯婷拍攝的對象固然簡單,但絕不只是單純再現光而已。她不但大量運用數碼攝影技術拍攝出特殊效果,也以微噴、動態燈箱、錄像裝置、投影燈等手法,透過光來寫繪並展示影像;亦使用3D雷射雕刻技術,結合水晶、壓克力、木、波浪狀鋼板等物質材料進行光之雕塑。在「黑盒子」中,將簡單的影像結合光線、動態、材料及空間的部署,幻化出多彩多姿的樣態,使觀眾沉浸「在光中」,充分感受光在形式與意涵上的豐富變化。她的創作因此擺盪在「書寫光」,以及「用光書寫」二者之間。
其實,黃斯婷最擅長的「攝影」,就其字義而言本身即意味著「光」(photo-)「書寫」(-graphy)。而從畢卡索的攝影師Gjon Mili開始,到在21世紀的James Turrell、Yann Kersalé、Veronica Janssens、Olafur Eliasson,以及今日大行其道的Light Painting,人們對於以光來書寫的興趣,絲毫不減當年。黃斯婷的作品雖不像上述藝術家們那麼喧鬧,但既有媒材本體論的思想深度,又能散發出淡然而沉靜的詩性魅力。也許正如她所自述,是在尋找攝影語彙中那份屬於個人的「靈光」,並且因為單純而倍感動人。
策展人
陳貺怡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專任教授/美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