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圖」 – 姚詠思個人作品展
二零一四年,初遇姚詠思時,她剛從台灣畢業回澳發展不久,當時我邀請她參與我作品的受訪者之一,在我倆交談中,得知她回澳後還未找到可發揮的空間或一份理想的職業。的確,澳門的藝術界還不夠開闊,藝術工作者仍未到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修讀與藝術有關的畢業生,畢業後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運氣好的,能找一份與自己興趣相符的工作,不然只能「騎牛搵馬」,邊做邊探索。好多對藝術有熱誠的年輕人,不敵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物質追求和家庭壓力,漸漸地只好將自己的喜好放在最後的位置,久而久之,就無法再投入藝術創作了。詠思也同樣受到不少的迷惘與困惑,她嘗試與大環境抗爭,也曾隻身走到德國追夢。她那份敢於追夢的勇氣和對藝術創作的堅持,正正是她辦今次展覽的原動力。
人生與色彩有著密切的關係,不同階段的人生對色彩有著不同的偏好,用無窮無盡的色彩來形容人生複雜多變的情感,尤其貼切。據詠思的描述,「藍」色是代表她對逆境時憂鬱昏暗的情緒,那藍色並不是色彩層面上的表意,而是當情緒走到晦暗無光的深淵,經過反省後,在悔恨底端顯現一絲微弱的光線,那深「藍」被微光慢慢地照得明亮透徹,是温良、寬恕和反省的顏色。
因此詠思借葡萄牙詩人Nuno Júdice 的「藍之配方」 為藍本,以尋找「藍色」配方為概念,選用米漿及米紙等天然材料,以澳門這塊土地為藍圖,重新組織、創造和勾勒出一幅幅帶有情感的半抽象心境「導向」圖,她說在這個創作過程中,水、温度與陽光尤其重要,好像大地種植稻米滋養人們的含意。大米做成的米漿,其色為米白,帶點混濁,仍未到純白澄澈的狀態,正是她追求心靈潔白過程中的一個階段;而米紙猶如人的心靈和身體的細胞膜,雖然脆弱和透明,卻保護了生命的核心(細胞核)。她在通過重新演繹這些心境藍圖的同時,也是一場重新處理虛妄的理念與思緒的過程,從而得以帶來光明的真知。
詠思的作品是如此地有詩意,探索幾乎純白的足跡,帶著白色藍調的視覺,找尋失去的平和希望,抽象地釋出她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人生有明有暗,佛教認為一切生命問題來自無明,「明」意譯光明,無光的狀態帶來了迷惑、煩惱和昏暗,故為佛家所說的煩惱障。現實中,放下生活的枷鎖,尋找每個人內心的智慧心燈,當心燈被覺知點燃時,有助從無明的虛妄理念中得以解脫,讓我們認識、面對和處理真實的自我,由內在的智慧領悟光明的覺醒。
策展人
蔣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