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返回所有歷史展覽

我手塑我思─胡顯龍的雕塑藝術

 

澳門的雕塑藝術在葡萄牙人抵達之前,估計只有一些在中國廟宇內的神佛造像。天主教徒隨葡萄牙商船一起前來,開始在此地建立教堂,因而帶來了首批的西方宗教雕塑,比如大三巴牌坊上和玫瑰聖母教堂內的作品。其後,定居在澳門的葡國人士為先人建造了西洋墳場,又為澳門增添了一些西方陵墓雕塑。此外,葡國的管理者在建設新社區的同時,亦按照歐洲的城市規劃模式,在公共廣場和花園內設置了一些紀念性雕塑,如舊法院前的歐維士石像和葡京酒店前的銅馬像。澳門回歸祖國前,澳門政府投入建設了一批中葡友好紀念雕塑,加大了澳門雕塑藝術的色彩。乃至2003年,一群從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畢業的同學組成了澳門雕塑學會,致力於推動本澳雕塑藝術發展,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打開了澳門土生土長的雕塑文化面貌,而胡顯龍就是其中活躍新生力量的一員。

 

胡顯龍2010年畢業於澳門理工藝校,在立體造型學習方面受業於蘇沛權老師、徐繼生老師與餘。2013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成為廣美雕塑系歷來八位澳門研究生之一,研究方向是“陶藝泥條盤築技法在雕塑創作的應用”。經過三年的苦心鑽研,在之前的陶藝基礎上,找出了新的塑造及燒製技法,創作了《珊瑚系列》、《花石系列》、《毛衣系列》三個題材的作品,開拓出陶泥材料結合現代雕塑藝術的新貌,當中一組《珊瑚系列》作品入選第二屆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大展,另外一件《毛衣系列》作品獲得了澳門2016視覺藝術年展十佳優秀作品獎。

 

本次個人展覽除了將過去幾年的探索成果首次在澳門作全面展出之外,又增添了不少新作。觀賞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到胡顯龍在泥、釉、火的味道之上,更加強調作品的思想性與形式感,他以一種不可再現性的塑造技法和有別於一般陶瓷工藝美術的造型,表現出現代雕塑創作的思維方式,同時亦顯示出胡顯龍對藝術追求持之以恆的熱情。

 

胡顯龍的創作與他出生和成長在澳門的關係密不可分,從友鄰情懷到內心世界都是他的關注點,期盼胡顯龍能保持這種真情意和創作態度,繼續努力,假以時日定能在個人的雕塑創作之路上走得更高更遠。

 


黎日晃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及碩士生導師
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
2017.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