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返回所有歷史展覽

「工作中的藝術家─徐冰的碩博研究生作品展」

這個由同學們自主策劃的展覽,像是從《心有靈犀——徐冰的碩博研究生系列展》派生出的一個展覽,這次的展覽以在讀的同學為主,側重他們創作過程中的思維軌跡的呈現部分,以作品採樣。工作筆記,創作過程中的試驗痕跡,為主以反映這些年輕藝術家,在進行中的,敏感,鮮活的狀態。


應該說他們的作品一定還不成熟,在藝術探索之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條路應該怎麼走,又是任何人和任何藝術史都無法告訴我們的。因為特別是在整體藝術界都處於對當代藝術還無從判斷的今天,每一個身處當下社會現場的人又都是一個個案,而這正是吸引我和同學們全力以赴去工作的動力。在第一屆《心有靈犀》的展覽前言中有這樣一段話,表達了我和同學們的工作實質。


藝術創作的過程說到底,其實是每一個創作者用藝術這件事與自己性格及內心進行較量:已有的藝術手法和風格“強大無比”,教科書告訴我們好的藝術應該是這樣的。而屬於個體的更深層的部分又在湧動,說:我是我,真正的我在這兒。大師的“語法”好,但用它說出來的不是我要的,有時幾乎就差那麼一點點,要不就完全走樣。從以往的學藝經驗中,從展覽、畫冊、網路、身邊同學的手法中搜尋、比對、混合、試試看,也許有誰的能對上我。這有點像在超市里買鞋,結果沒有一雙合適的。也許需要再從人類制鞋史的緣起處——草鞋時代,開始再找一遍。這還是不行,它的發展邏輯環環相扣,太清晰了,毫無漏洞可鑽,唯一的機會,看來要從光腳時代開始了。確實,在沒有任何“鞋”的概念的前提下,佛才出現。這句話是從一句禪語中挪用過來的⋯⋯


我和同學們談藝術創作,其實交流的都是這些東西。


藝術教育留給學習者的,應該是人的品質的提升。我曾經說過:“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通過對每一件作品細微處的體會,通過交換感受的點滴小事,使我們從一個粗糙的人變為一個精緻的人、一個訓練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體與局部的關係中明察秋毫的人。使學生具備從事任何領域都必須具備的一種素質:一種穿透、容納、消化各類文化現象的能力以及執行的能力——最終解決的是作為一個人的水準問題。”所以我希望他們:不管將來是不是做藝術,在任何領域都應該是出色的、有創造力的。


在此要特別感謝澳門基金會、澳門教科文中心和全藝社的支持以及為此展實現所付出心血的人士。

 

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