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返回所有歷史展覽

VAFA 國際錄影藝術節 2010

 

魔術幻燈

 

17世紀中葉人類發明了“魔術幻燈”,是最早期的幻燈。

片投影機。魔術幻燈由四個基本部分組成:一是不透光燈箱,內置光源。最早的光源是蠟燭或油燈,後來經過改良以電燈代替。二是燈箱前的聚光鏡,把光源匯聚在幻燈片上。第三部分是載有影像的幻燈片。最後一部分是放映鏡,置於幻燈片前面,將幻燈片上的畫面放大,清晰地呈現在銀幕上。

早期的魔術幻燈被廣泛應用於家庭,直至18世紀末發明了一種叫做“phantasmagoria”(收集幽靈之意)的特殊幻燈。這種技術主要用於投放鬼魂、骸骨和妖精等影像。魔術幻燈後來被應用於投放第一部電影,自發明電力以後,投影機正式取代了魔術幻燈,用於投放電影。自此,藝術家們就深受這個黑暗展示空間的意念所吸引,利用一連串的影像帶領觀眾進入一幕幕奇妙的旅程。

錄影藝術在60年代開始風行,到了70年代,許多早期杰出的錄影藝術家也有參與同時期的概念藝術、裝置和表演的活動。約40年後,革命性的數碼錄影技術終於面世,採用精密的編輯和控制技術,這使得許多藝術家能夠利用移動的畫面來製作視頻和互動裝置。

今天,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會見到大量的移動圖像。無論在大街上或家中,我們都可透過電腦、電視或投影機看到這些影像。單一影像已不能滿足我們的視覺要求。對比單一影像,我們更喜歡有多重視覺效果的合成影像。在現實生活中,錄影藝術似乎已經將線性視像對話變為可能。

連續影像現在已不合時宜,取而代之是實時拍攝的移動影像。影像的體驗不再由影像節奏主宰,更大地取決於觀眾的焦急、反應、憂傷和行為。我們不再滿足於觀看此一秒的影像,更著意幻像下一秒的影像。當我們的視覺神經接收到感官動作,大腦便會把這些虛擬和真實的影像進行交替處理。

錄影藝術能夠誘惑觀眾,帶給他們一種美感體驗。然而,這並不是一種結果,它還是一個時光暫停的經驗。雖然我們在觀看錄像時,大都沒有實際體驗,但我們可將這些時刻看作夢境,由它帶領我們進入潛意識,感受生命隨時刻消逝產生的獨特變化。

VAFA國際錄像藝術節的首次徵集顯示了在製作錄影的過程中,藝術家在表演、燈光、裝置和內容方面的籌備,往往比螢幕上播放的時間要長得多。從180件提交的作品中,評審團細心挑選出更富有神秘感和概念性的作品。評審團成員包括來自香港的洪強和祖堅‧包華,還有來自澳的李少莊和我。我們所挑選全都是在視覺效果和內容上能吸引觀眾注意的作品。

今天的魔術幻燈已成為一個用來連接虛幻和真實的界面。它的存在能引發作者的主觀思考,並結合獨特的體驗和自我意識將主旨傳送予觀眾。現今,我們在欣賞錄像時,也能以自身的角度重新演繹這些獨特的境像。

若瑟‧狄莫

策展人